第四十三章 敲盆救父-《疫地记者的77天》
第(1/3)页
之前很多新闻发布会的通稿,宣传部都会有专人往群里发布,郭安安对这些稿件不甚关注,一般看到此类稿件就直接转发给专职编辑,由编辑处理后上传。
这一次,苏辉没有通过大群发布,而是单独联系了各路记者,想来也是对这篇稿件比较重视。
“郭记者,您好,这次想麻烦您对我们选出的几个典型人物进行一下报道。”
苏辉把名单发过去,郭安安仔细看了一下,名单中共有四个人,都是村医,其中两位还是父女关系。
“他们都是街道社区及村里的医生,在这次疫情中,为了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紧张的问题,主动请缨,承担起了辖区内居家医学观察工作。”苏辉对四人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,“我们把他们的事迹整理了一份材料,我发到您微信上看一下。”
郭安安仔细看了一遍通稿的内容,不管是从构思还是语言,都比普通的通稿要踏实一些。
“苏主任,我刚才看了一下通稿的内容,素材确实非常好,”郭安安实话实说,“不过我还有一些内容想补充一下,您能不能把他们的联系方式发给我?”
苏辉对郭安安认真的态度非常满意:“没问题,我马上就发给你,里面也有他们社区负责人的联系电话。您有什么问题,尽管给他们打电话就是。但是现在社区里面求助电话也比较多,有时候他们可能接听不及时,希望您能见谅。”
“您放心,我明白的,我也会尽量长话短说,不耽误他们工作。”郭安安笑着说完,两人客客气气互道再见。
村医是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,他们跟老百姓打交道最多,也最知道人们的需求和困难,所以宣传部重点对他们进行推荐,也是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尊重。
郭安安首先联系了位于名单第一个的王林杰,他是仙河乡卫生院的一名临床医生,两年前妻子生病后,为了照顾妻子,便辞掉了工作。疫情发生后,由于卫生院人手紧缺,院领导便打电话给王林杰,希望他能够重返工作岗位。王林杰一听,不假思索直接就答应了。
在接到郭安安电话时,王林杰刚给一户居民测完体温,得知要接受采访,这个汉子羞赧的说:“我就是干了自己该干的事,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,真不用宣传。”
在郭安安的坚持下,他才介绍起了自己的情况:“过年之前我就听说这次有个病很厉害,每次看电视我的心都揪着,当时就可后悔从医院辞职了,要是不辞职,起码还能帮上忙。我媳妇虽然身体不大好,前两年得了癌症,后来化疗控制住了,她知道今年这个流行病以后,也非常着急。正好我们卫生院打电话来,让我回去上班,我也没多想,就直接答应了。”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