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 敲盆救父-《疫地记者的77天》
第(2/3)页
“当时倒也没觉得害怕,就是觉得我是学医的,我得去做点啥。回医院以后,我就接受了包片的安排,就是我们每人分一块辖区,每天要去给大家测体温、跟社区工作者一起入户排查,宣传防疫知识,还要在卡点执守,活不重,但是比较重要。”
王林杰把自己辖区的工作简单介绍了一下,又把刚开始遇到一位老太太拒绝配合的小插曲讲了几句,因为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事,所以讲的有模有样,郭安安也听得津津有味。
紧接着,郭安安又补充采访了张毅山、张婷婷父女,以及年过六十的村医何巧如。
张氏父女从祖上起便是杏林之家,张毅山爷爷辈是远近闻名的中医,到了张毅山父亲这一辈时,中医日渐式微,张毅山跟着祖父学了一半中医功夫,又跑去学校学了西医,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第一辈,张婷婷则直接在医科大学修的西医。这次疫情爆发后,还在读大四的张婷婷便跟着父亲走街串巷,主动给乡邻们量体温、查医问诊,在他们的宣传下,对疫情知识不甚了解的村民们也终于接受了不出门、不聚众的宅家生活。通过此次防治,张婷婷突然发现,祖上传下来的中医药对付流感其实比西医还要管用,她甚至怀疑对自己放弃中医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。
而身患甲状腺癌的何巧如,则再一次刷新了她对职场女性的认识。在很多疼痛测试和压力测试中,结果显示女性比男性更能承受高强度的疼痛和压力,只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,导致女性居于弱势地位。何巧如就是这样一位抗压能力特别强的女性。在疫情发生后,她主动打电话到社区,要求发挥自己作为退休医生的余热,每天跟社区干部们并肩同行,每天上下爬楼梯,连年轻人到最后都累得抬不起腿,但何巧如却从未喊过一次累。
从他们口中听到那些平常朴实的话,郭安安心里却像是翻起沸水,她恨不得此时此刻也像他们一样,走到最前线,奉献自己的力量。
她没有用通稿的内容,而是通过自己的采访,另起炉灶,不仅写出了他们工作的现状,还写出了他们在工作中的思考——关于奉献、选择和大爱。
在疫情期间,撰写社区工作者、村医等群里的报道,大多止步于他们每天的日常工作——入户排查、检查体温、宣传知识等等,车轱辘话说了一圈又一圈,就连记者自己都烦了。所以,郭安安这篇报道一出现,很多人还以为又是浮于表面的客观描写,可当点进去时,却发现,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,似乎没有想象中的浅薄,读到最后,很多人就忍不住点了右上角的转发。
文字的魅力就在于,有时,它会言之凿凿让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人深恶痛绝,比如曾经火爆一时的中医无用论,某些人摆事实讲道理,不讲中医的功效和疗效,偏讲中医的副作用,将一大波人带入了反中医的大坑。可有时,它又通过真实的事例和成功的案例,让人不得不扭转对一件事情的认识,比如在这次防控中发挥大作用的中医药物,用事实说话,比起无端构陷要有力得多!
也不得不承认,很多民智,就是在一场又一场的反转再反转中开化出来的。
正月十五,元宵佳节,虽然不能聚众过节,但援汉医疗队员群里还是热闹了一把。彭伟在群里发了一个大红包,紧接着引发了一波红包雨,除了在病房内值班不能参与的人,其他人也都狂欢了一次。来这里的半个月,压抑的气氛让人有些透不过气,趁这个机会,正好可以调剂一下气氛。这一晚,陈小平正好值晚八点到凌晨两点的班,很完美地错过了那场让人心动的红包雨。
鲁报专门派记者来采访了郭安安,记者采访记者这个组合,让两个人都忍俊不禁,不过出于专业角度,两人在视频中还是努力做到了有问有答,顺利完成了任务。
毛丽和何笑也都先后跟郭安安进行了亲(互)密(怼)的视频谈话,在确定郭安安一切都好之后,才恋恋不舍得断了线。毛丽还没出隔离器,只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在公寓里煮汤圆吃,而何笑则要在家里经受两位老情侣不断撒狗粮,跟独在异乡的郭安安加在一起,俨然就是独孤三剑客,这要是在古代,那都是游走江湖的标配了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