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 时代的一粒灰-《疫地记者的77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但是也有很多人对刘女士们的遭遇表示同情:

    “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家里死扛着,幸好刘女士被发现得早……”

    “其实她真的是怕病毒传到家里来,我也怕,最近我们小区也搞入户排查,挨家挨户敲门,每次他们走了以后,我都要用酒精把门擦一遍,外面的人那么杂,万一真有一个携带病毒的,不就危险了!”

    当然其中也不乏杠精体质的。

    “这个人家里一看就很穷,如果不是生活所迫,谁愿意生病了还在家里硬抗的。”

    下面的评论列了长长一条,大都是在给他科普当前国家对感染人员实行免费医疗救治的政策。放眼全球,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,把人民的生命放在自己的心尖尖上,哪怕国家自己贴钱救人、哪怕国家经济暂时停滞!

    郭安安不由想起一位作家说过的话,她说: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

    这句话说得特别对。没错,当病魔落到个人身上时,那就是能把人压垮的五指山。

    但是,在个人背后,却立着千百万个人!

    就在当下,这座山遇到了能移走它的愚公,那就是中国,是中国政府、中国医疗队员、中国千千万万共同战疫的人!

    有了他们,“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”。

    第十一天

    “2月3日,星期一,来到疫区的第十一天。本以为来湖汉一月有余,翻看日历才发现只有十余天。外界的情况比最混乱时已经好了无数倍,但每天还是有源源不断被确诊的病人。火神山医院落成,从今天起收治确诊病人,定点医院的压力将会减轻许多。”

    摘选自:《战疫日记》作者:郭安安

    关于“四类人员”集中收治隔离的报道,从央媒到地方媒体都有所报道,综合所有的报道内容,郭安安所写的虽算不得顶尖,但在业界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单是就鲁省范围而言,传播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,对于郭安安来说,这也就够了。

    昨天在脱防护服时,被凉风吹了一下,郭安安本以为要感冒,没想到第二天一早,却啥事没有,精神抖擞地开启了新的一天。

    “郭老师,您好,我是寿城融媒体中心的,昨天我们寿城一对夫妇自发捐赠15吨新鲜蔬菜,并自行驾驶货车前往湖汉,今天上午应该就能到达湖汉地区了,不知您有没有时间,采访一下他们?”

    黄清泉半夜已经跟郭安安提过这件事,所以接到寿城融媒体中心的电话早在意料之中。

    寿城融媒体中心是鲁报在扩张县域版图时设立的,当地的很多新闻能够及时上传下达,也多亏了县域融媒体中心。所以兄弟单位的请求,郭安安不容推辞。

    “我把他们的微信号和电话号码发给您了,您直接跟他们沟通就可以。”对方又交代了几句,这才放心的挂断电话。自打鲁报派驻记者去到湖汉后,不光鲁报的影响力上去了,他们在当地进行宣传推广时,脸上也光彩了不少,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对鲁报持有怀疑态度的人,郭安安的表现简直就是当面打脸,总之鲁报从上到下跟人沟通时,都透着一股爽/劲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