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下沉到社区-《疫地记者的77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黄清泉一向看不上那些鹦鹉学舌的复读机,为了抢流量连自己的职业道德都可以抛弃,这种自媒体又有什么可信度?

    有了黄清泉的大力支持,郭安安也更有了底气。

    既然接受了邀请,那就要马上行动起来。郭安安从名单中选出几个她留意过的社区,开始跟社区工作负责人联系。

    这一次主要是关于“四类人员”收治的报道,她要做的是从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实中找素材,让“隔离”在家的人们真切了解到社区工作者们的辛苦和不易,以及他们工作的意义。

    所谓“四类人员”就是: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;疑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;无法明确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的发热患者;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。

    要做到这一点,就需要各区、街道的基层干部下沉到社区中,以社区网格为单元,将党员干部、网格员、社区民警、物业人员、志愿者集合为工作团队,分片包干,确保不落一户、不漏一人,这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,这个工作任务重、时间紧,是一项压力山大的艰巨任务。

    也正因如此,郭安安对社区工作者们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。

    郭安安首先联系到离同仁宾馆不远的黄桥社区负责人李敏,这个社区也正是郭安安被那位很负责人的门卫“请”出去的社区。

    “我们现在正在社区内排查,你提前先穿好防护服,戴好口罩和护目镜,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,到社区门口后,给我打电话,我让志愿者接你进来。”李敏那边听起来很忙,在对接好之后,便挂断电话重新投入了工作中。

    郭安安本想直接带着自己的防护服到社区门口后再穿,但考虑到诸多因素,郭安安还是决定先在房间内把防护服穿好,免得在路上出现意外。一层层穿好后,郭安安全副武装地出了门。

    不过武装起来后,非常不便的一点就是太憋气了,而且浑身不透气。如果步行到社区,郭安安也不敢保证自己到社区门口时,还有没有力气去采访。

    幸运的是门口恰好有一辆共享单车,郭安安用酒精将单车上下消了一遍毒,这才放心地骑上车往黄桥社区奔去。

    即使有脚踏车帮忙,郭安安还是出了一身汗。

    李敏安排的志愿者出门迎接时,郭安安刚把气喘匀。

    “你就是郭记者吗?最近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你的大名,今天终于见到了!欢迎来社区工作一日游!”

    这位志愿者名叫李娜,是一位大学生志愿者,放寒假回家后,就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者,是个有想法也有勇气的大学生。

    两人隔着口罩虽然看不到脸,但还是通过声音相互认识了,李娜拿出记号笔,在郭安安的防护服上写下“安安”二字,以保证在工作中能随时辨认出彼此。

    “咱们快走吧,他们现在正在入户排查,今天的任务还是非常重的。”李娜说完,叫着郭安安就往社区里面走,走了几步,突然发现郭安安喘得厉害,于是又放慢了脚步。李娜二十出头正是体力旺盛的时候,郭安安自愧弗如。
    第(2/3)页